时间:2025年03月17日 来源:通化广播电视台
吉林是一片纪录片创作的沃土。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素材。细数盘点,《发现龙潭山》《鸟叔——任建国的故事》《发现长春》《松花江》《过年》《东北抗联》等吉版纪录片闪耀荧屏、获奖无数。这些作品富于艺术价值和人文气息,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吉林独特的韵味和内涵,都是展示吉林文化形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名片。
从本周起,公众号正式推出“吉版纪录片”栏目,集中推介代表剧目,以此致敬经典、激励当下。栏目于周六晚8点推出,今天推出第4期——《科恩眼里的中国》。
1957年,26岁的美国青年罗伯特·卡尔·科恩结束了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的行程,正准备回国。机缘巧合下,他接到了中华全国民主青年联合会的邀请,可以来华访问。彼时的他对中国一无所知,但是他愿意去了解一个全新的国度。1957年8月14日,科恩欣然起行。人员名单中,科恩一栏里写着:“电影作家,导演。美国国家广播公司电视部特约记者。要求在中国拍电影。”长途火车从莫斯科出发,穿越整个西伯利亚,9天后抵达北京,3000名手持鲜花的中国青年等候已久,场面热烈。多年之后,这段最初的记忆,科恩仍记忆犹新。
访问期间,科恩走过长春,大连,北京,南京,杭州,上海,武汉,广州8个城市,手持一台手摇16毫米摄影机,带着仅有的11卷黑白胶卷,拍摄了1957年真实中国的样子。晚年的科恩回忆起1957年那“非同一般”的5个星期,他清楚的记得,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他们,给予每个人一次提问的机会。印象中的总理温和而儒雅。1957年10月1日,刚刚度过27岁生日的科恩,在北京参加了国庆阅兵和游行庆典。为了表示尊重,他买了一套蓝色中山装。虽然并不太懂这套衣服的涵义,但是看到几乎每个中国男人都这样穿,觉得自己应该入乡随俗。
回到美国后,科恩剪辑一部近50分钟的讲述新中国的纪录片,带着它四处演讲,开始是在小型私人聚会上,后来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大学等机构。1960年,他收到一封来自肯尼迪政府副国务卿切尔斯·鲍尔斯办公室的褒奖信,觉得片子很不错。科恩认为,这部影片至少影响了一部分美国人,让他们得以了解真实的中国。
此后,世界之大,风云变幻;个体之小,始终如一。重回中国成了科恩不变的愿望。2015年,科恩受邀与长春广播电视台合作,一同拍摄纪录片。85岁的他终于如愿。出发前,科恩既兴奋又忐忑,“58年,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是白驹过隙,但对一个人来说几乎就是一生。这几十年,无论我身处何处,在美国的家中,在古巴,或者非洲,总是有个声音在我耳边低吟:‘Go back to China, go back to China!’。”
2015年的中国早已不同往昔,他寻找当年踏足的地方,再次游历长春,大连,北京,南京,杭州,上海,武汉,广州,并首次奔赴深圳,横跨山海关,嘉峪关,从中国的东北走到南方,从东部沃野飞跃到西北戈壁,纵横一万两千公里,深度观察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巨变。在科恩的眼里,“中国,早已不再是五十年代那个封闭的中国,她不遥远、孤立,而是不断融入世界,并且成为越来越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天我看到的中国人,思想更加开放,创造性十足。我期盼着,当我一百岁时再次回到中国!”
本期推荐的节目是2集纪录片——《科恩眼里的中国》。由长春广播电视台与美国导演科恩联合摄制,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文国际频道、中国国际电视台新闻频道、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影片视角独特、屡获大奖,囊括了包括第25届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提名奖,第5届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导演奖,第11届“纪录•中国”创优作品一等奖,2017年度中国对外传播10大优秀案例等在内的多个奖项。仅有不到两个小时的真实影像,它却坚定的告诉世界:今日中国,期望有多高,眼见就有多好。
来源:吉林省广播电视台
初审:刘 倩
复审:关欣刚
终审:刘 伟
版权所有 通化网络广播电视台
Copyright tonghua Group.All Rights.
技术支持:北京经纬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