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年03月22日 来源:通化广播电视台
吉林是一片纪录片创作的沃土。壮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历史底蕴为纪录片创作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和素材。细数盘点,《发现龙潭山》《鸟叔——任建国的故事》《发现长春》《松花江》《过年》《东北抗联》等吉版纪录片闪耀荧屏、获奖无数。这些作品富于艺术价值和人文气息,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吉林独特的韵味和内涵,都是展示吉林文化形象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名片。
从本周起,公众号正式推出“吉版纪录片”栏目,集中推介代表剧目,以此致敬经典、激励当下。栏目于周六晚8点推出,今天推出第5期——《潮汐·文学百年》。
吉版纪录片
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第2卷第5号刊发了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这是一个分水岭。中国古典文学自此结束,新文学由此发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思想。“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文学从不会凭空产生,永远与时代号角同频共振。百年中国风云激荡,百年文学思潮迭起。看文学也是观时代。2021年,吉林广播电视台《回家》栏目想要打造一期特别策划,用以展现时代变迁。最终他们选择从文学史入手,选取不同时间节点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串联勾画起中国百年文学和百年变迁的全貌。 关于鲁迅,我们可能只读懂了他的1%。莫言说:“倘若我能写出《阿Q正传》,我宁愿自己所有作品都不要了。”许子东教授感慨:“100年了,鲁迅的话就像昨天说过的一样。”开时代之先河,发时代之先声,鲁迅先生不只是教科书里严肃的民族斗士,他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鼻祖,用一支笔撑起民族脊梁。他反对墨守陈规:“向来如此,便对么?”他反对内卷:“我跑我的,我躺我的,绝不出来再上当。”他深喑人性:“同一件事情,费了苦功而达到的,也比并不费力达到的可贵。”穿越百年,先生的文字一次次刺痛我们,又一次次拯救我们。 “左翼”作家萧红,其实她还有着悲悯而浓烈的乡土情怀。1935年12月,萧红的《生死场》出版,鲁迅为之作序,胡风为其写后记。鲁迅将这篇序文收入了自己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中。这篇《萧红作〈生死场〉序》,应该算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特别著名的一篇序言了,褒奖和提携之意溢于言表。1942年,这位天才女作家在动荡中的香港圣玛丽医院离世。可世人永远记住《呼兰河传》里安静的东北夏天: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 赵树理,是文人也是农民,群众的语言被他彻底讲透。他始终有一种强烈的意识,他是农民的一员,写小说是为了农民,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农民。他不会被人忘记,不仅仅因为《小二黑结婚》在文学史上的跨时代意义,不仅仅因为《实干家潘永福》的空谷足音,更在于这是一个真实的人。通过他的笔,人们得以看到中国农村前所未有的新变化。
版权所有 通化网络广播电视台
Copyright tonghua Group.All Rights.
技术支持:北京经纬中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